留在临港就业的年轻人逐年增加 - 就业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留在临港就业的年轻人逐年增加

来源:中工网
2021-04-04 07:36

  早上6∶30,闹钟响了,张浩若洗漱好匆匆出门,他要赶7∶00的班车,通勤30分钟,食堂吃好早饭,8∶00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苏浩天还可以多睡会儿,公司离家2公里,步行可达。

  对于这些24岁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去年此刻,他们决定毕业后留在临港工作。

  从学生到白领,朝气蓬勃的他们同临港一起快速成长着。这一年,他们过得怎么样?留在临港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在这里,我觉得不慌

  ——房价低、房租便宜,落户有优惠

  张浩若是个山西小伙儿,当初到上海电机学院读大学时,对临港几乎没有什么了解。“读书时,最大的感触就是,放个寒暑假,几十天不见,临港就不一样了。”“这里新建了大楼,那里有了公园,每天都在变。”

  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落地,一项项优惠政策发布……让临近毕业的张浩若心里起了漪涟。

  “在这里读了4年大学,熟悉了,也舍不得走了。”张浩若已经适应了临港咸湿的海风,更关键的是上海市区生活成本让他却步。

  “市区太贵了。合租差不多要2500元,整租5000元左右吧。还有交通成本,还要吃饭,感觉工资不够生活。”张浩若有时候会去市区玩,也会想象自己成为写字楼里进出的一员,但是生活压力和不自觉的焦虑让他自动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

  张浩若说,我为何不选择临港呢?房价低、租房便宜、买房落户都有优惠政策。“对于我们这样的外地人,临港让我觉得心里踏实,好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托着你,给你保底,让你看得到未来的生活在向你招手。”

  张浩若找了一家船舶行业的国企,做内装设计。朝九晚五,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让他很满意。“我申请了临港的人才公寓,56平方米,1200元。房子是新的,我直接拎包入住,小区环境也很好。”张浩若的公司有通勤车,有早午饭,他还学会了做饭,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我还制定了储蓄计划,打算过两年买房。”张浩若笑眯眯地说。根据临港政策,符合新片区重点产业布局、经新片区推荐的用人单位的核心人才,3年就可拿到户口。这项政策让张浩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还可以申请限价房。”

  落户、买房,这些曾经不敢想的事都会实现,现世安稳的生活图景总是会浮现在张浩若的心里,他一遍遍摹绘它,勾勒它,坚定地朝着目标努力。

  到了周末,张浩若会出去转转,切身感受着临港每一天的变化。再拿出一天时间去单位学习充电。“工作逐渐上手了,但是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他还计划着读一个在职研究生,让自己追得上临港发展的脚步。

  在这里,我朝气蓬勃

  ——是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业热土

  天气好时,苏浩天下班后,会骑车或者走着回家。临港地海风还有一点冷,但他总觉得内心好像有一团火在燃烧,有使不完的劲儿。

  1997年出生的苏浩天是浦东金桥人,去年从上海建桥学院毕业。“我站在街边、商场、公园、办公楼,眼看着临港一天天的变化,就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当年我父母赶上了浦东开发开放,我遇到了临港自贸新片区的飞速发展,我们两代人都赶上了好机会。”

  苏浩天现在在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工作,“我所在的部门是品牌推广部,就是宣传推介临港整个片区。”苏浩天工作节奏很快,他们部门负责多个公号、视频号的内容,政策咨询、热点新闻、生活休闲……事关临港大小事,都在他们关心策划的范围。

  “大四毕业的时候,我面临选择,是回市区工作,还是留在临港。”在临港读书这四年,苏浩天眼看着学校周边从空旷到配套齐全。“我觉得临港现在就像深圳,是一片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热土,这里最适合我们年轻人奋斗。”本身喜欢挑战的苏浩天从8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进入投促中心工作。

  苏浩天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他工作的每一分钟都在感知着临港,他要想办法让更多人愿意了解临港,来这里奋斗。“我们部门同事都很年轻,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去年招了很多毕业生。大家工作都很努力,不仅把这当成了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就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大家,来临港吧,这里是实现梦想的好地方。”

  苏浩天说:“这很有意思。有时候我感觉好像在参与一个国家大项目,在跟着无数年轻人一起书写一段历史。一想到这,就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有时候我甚至想,我老了以后一定会很骄傲,为我年轻时的选择而骄傲。”

  在家人的支持下,苏浩天买了房。上下班通勤很方便,父母偶尔周末也会过来。“临港的晚上越来越热闹了,尤其是办公楼,灯都亮起来了。”苏浩天说,他希望临港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人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骨骼和血脉。我们引进了那么多企业,需要各种人才,才能让企业发展壮大。”

  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求职机会多、人才政策有吸引力

  越来越多的张浩若和苏浩天们留在了临港就业。上海建桥学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0年,毕业生留临港人数从54人上涨到77人,2020年为123人。上海电机学院为临港五所大学中毕业生留在临港就业人数最多的高校。该校就业办主任张跃辉告诉记者,2020年有169位同学选择临港,而在2018年,还不足百人。“2021届毕业生中目前已有40多位同学签约临港,还有近百位毕业生自今年3月开始在新片区企业实习。”

  “近三年,我们电机学院毕业生在临港就业的主要单位有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港集团、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上海电气临港装备基地等,签约薪资水平约税前6500元/月~7000元/月,略高于同期应届毕业生薪资水平。”张跃辉说。

  张主任说,国家和市政府出台的促进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1+4”系列政策,全方位聚焦和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四大产业,而这四大产业和学校的学科布局高度吻合,和校专业设置也比较贴合,毕业生的求职机会较多,使得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在“未来之城”就业。

  学校也在积极帮助毕业生们留在临港工作。张跃辉告诉记者,学校每年都会召开临港企业专项招聘会,与临港人才、临港科技园、各产业园区等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据《劳动报》报道 劳动报记者  郭娜)

责任编辑:石婷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